媒体

新民晚报:逐梦蓝天 中国大飞机梦一笔笔画圆

2018-08-15 17:32 来源:新民晚报

 
■C919大型客机 本版摄影 记者 陈梦泽
■ 我国第一架大型民用客机“运十” (资料照片)
■国产ARJ21支线飞机
■国产大型客机C919
■ C919试飞取证团队
■ ARJ21飞机停靠在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8个春秋。成功研制C919,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历史突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时代成果。
  在上海这片热土,大飞机梦从萌芽、破土、历经坎坷到冲上云霄,从1980年“运十”在大场机场首飞到2017年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无数人怀抱航空报国的赤子情怀,用智慧和辛勤书写着自己的大飞机传奇。一钉一铆,一笔一画,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中国人能造出大飞机,C919为民族工业走向世界“代言”。

 
  “我们不能做没有翅膀的鹰”
  一项伟大的事业往往需要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砥砺前行。“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已经88岁,尽管走路已颤颤巍巍,出门必须拄着拐杖,但说起跟航空有关的人和事,他思维清晰,语速飞快,往事张口就来。
  “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逃难时,看到日本飞机盘旋在祖国上空狂轰滥炸的画面。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祖国设计自己的大飞机。”幼时在心中萌芽的梦想,程不时追求一生。1951年,他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恰逢新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机构。从这一年起,他正式走上了航空建设的道路。
  参加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哈尔滨飞机厂设计;参与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第一架喷气式超音速歼击机等飞机的设计……每个历史节点,他都历历在目。“中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都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喷气式飞机,所以当时有国外记者讽刺说,‘中国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鹰’。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世纪70年代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聚焦到上海,抱着“一定要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决心,参加我国第一架大型民用客机——“运十”的研制工作。“我就因为这个项目,举家搬到上海。当时,我们借用一个废弃的候机楼作为设计室,用夹板隔了几个空间,一借就是20年。后来,还在一家飞机工厂的集装箱里办公。没人顾得上生活条件,生产是第一位的,大家就想着早点把飞机造出来。”
  1980年9月26日,乘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风,“运十”从上海大场机场首飞成功。“能亲自将依靠本国力量造出的大飞机送上天空,真是一种难忘的体验。当时在胸中充盈的是一种使命感和成就感。”
  程不时曾乘坐“运十”飞机从上海转场至成都。途中,他从舷窗向外看,长江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摆动。“如果没有长江,就不会孕育流域的文明和繁荣。正如中国的产业,如果没有航空工业等国之重器的打造,就不会有中国工业发展的黄金龙骨,显示不出我们民族的气派和对全世界民族的贡献。”

 
  “必须开放,也必须自主创新”
  实现大飞机梦,绝不是坦途。“运十”倾注了程不时等一代航空人的青春年华,然而,它却由于种种原因中途搁浅了。依当时的工业基础、市场容量,发展大飞机有一定客观难度。之后,大飞机项目的发展思路完全转向,寄希望于与外方合作,以市场换技术。面对这个话题,程不时沉重但不低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开放绝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过去,小裁缝学艺,在师傅跟前端茶倒水,看着看着就学会了。当时很多人以为,把国外专家请进来,看着看着也能把飞机造好了。可研制飞机是一项严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看着看着就造好了。中国商飞浦东基地的一块空地上,停放着一架‘运十’飞机和写着‘永不放弃’的纪念台。我体会这个永不放弃,是永不放弃中国要冲击科学技术高峰的决心。”
  在程不时的职业生涯中,要不要造大飞机、要不要坚持自主创新的争论声就没停过。“从‘运十’下马到C919立项之前,我们走了一条弯路。但走过这条弯路大家才会意识到,原来外国人不会这么轻易把技术教给我们,中国原有的基础也不是干不成这事。有了‘运十’飞机的研制,我们才有今天干大客的信心,才有今天发展民用飞机产业的基础,才积累了一支敢闯能干的研制队伍。”
  2007年,我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国家确立了研制大型客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民用飞机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C919梦想起航。质疑声同样如影随形,比如,有人说C919的国产化率不高,只是造了一个壳子。“过去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干什么事都要从金字塔的底端做起,老觉得没有下面的砖,怎么能建高楼?其实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市场。现在不是要从砖瓦做起,而是要占领金字塔的顶端,顶端是飞机的总体集成。C919的主供应商是中国商飞,最重要的思路是要拿住制高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指出,“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
  民机产业全球化,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中国民机产业聚全球之智、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全球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造真正受市场欢迎的大飞机”
  在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委员会委员、ARJ21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看来,对大飞机的认识,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风浪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历程。今天人们普遍认可,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达成这不到100个字就能表达的共识并成功付诸实践,我们花了40多年!”
  在C919研制之前,中国成功研制了短航程支线飞机ARJ21-700。2002年,这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上马,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首飞成功。目前已交给成都航空公司商业运行。
  我国民机研制如何打破外界的不信任?“ARJ21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例如新型涡扇支线飞机的研制生产、市场开发、客户服务等,都填补了我国喷气运输类民用飞机及大型民用飞机的实践空白。”吴兴世说。
  一款民机能否被客户接受,飞机制造企业的客服作用很大。中国商飞客服公司快速响应中心部门专业总师黄爱军说:“过去服务的机型都是国外厂家设计制造的,心中一直有梦想,要为咱们自己的飞机服务。在ARJ飞机的客服服务中,我们一点一滴建立起市场思维,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一点一滴建立了快速响应支持体系,这与之前单纯做飞机维修是完全不一样的。”
  改革不止,大家对民机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初飞行员都不愿意飞ARJ21,一是飞惯了空客机型,对国产飞机不了解、不信任;二是,我们在飞机维修及客户服务方面的理念还无法满足航空公司需求。”一次次磨合、沟通,使队伍快速成长起来。
  “客服公司必须与设计、制造同步开展研制工作,在飞机交付前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才能在飞机投入运营后持续提供支援和产品服务。飞机全寿命周期客服公司都要参与其中。我们在ARJ21飞机的客户服务中发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都对C919有积累和指导作用。”
  C919首飞成功之后,随着项目研制的不断深入,项目研制重心将向客服公司转移,任务与压力逐渐增大。“我们的目标是把C919打造成飞行员好飞、乘客爱坐、航空公司愿买的商业飞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制成功、市场成功、商业成功。”

 
  创新发展大事记
  2008
  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成立。11月28日,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在上海成功实现首飞。
  2013
  10月17日,C919大型客机部段装配在南昌打响“第一枪”。
  2014
  9月19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开始结构总装。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商飞公司颁发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证。
  2015
  11月2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11月29日,首架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成都航空公司。
  2016
  6月25日,中国商飞公司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签署项目合资合同,中俄两国企业就研制宽体客机正式确立合作关系。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正式以成都为基地进入航线运营。
  2017
  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7月9日,ARJ21新支线飞机取得中国喷气客机首张生产许可证(PC)。9月29日,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11月10日,C919首架机顺利从上海浦东转场至西安阎良。
  2018
  7月12日,第二架国产C919从浦东转场至位于山东东营的我国首个民航客机试飞中心。C919大型客机项目进入密集研发试飞新阶段,正式开启多地同步试飞模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