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在外场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8-02-13 13:51 来源:中国商飞公司新闻中心

 

  自2017年11月10日转场阎良以来,C919大型客机101架机已经完成了13个架次、35小时56分的飞行任务和3个场次、5小时58分的滑行任务。“在这期间,C919飞机101架机还有过两周进行9个架次的大强度试飞。”C919外场试验队综合管理办公室贺巍巍透露,“这对于一架新飞机来说,是个值得小小骄傲一下的成绩。”

  春节前夕,《大飞机报》记者来到距离上海1300多公里外的阎良,感受在外场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全新战场让年轻人很快成长

  2017年10月,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文,组建C919大型客机外场试验队,负责协调公司内部优势资源,组织完成相关外场试验试飞任务。根据职能定位和实际工作需要,C919外场试验队由总队和分队组成,总队设在阎良地区,分队设在东营等地区。总队由1个大队部、1个综合管理办公室及7个中队组成。2017年11月9日,C919大型客机外场试验队成立。当晚,试验队队员从上海奔赴阎良,迎接C919飞机101架机的到来,正式开启了试验试飞工作。

  “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全新的战场。”谈到选择来阎良的原因,适航与构型中队中队长施晓良直接给出了答案,“在这里,你能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能力也能够得到最快提升。”

  的确,在外场的工作面临很多挑战,远离上海,人员、资源的调配相对麻烦,很多工作需要协调的事情也更多,也就要求每一名队员不仅需要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一小块知识,而是需要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操作流程更为熟悉。

  在这里,一人身兼多职并不少见。高瑜忠原本是ARJ21团队的成员,因为经验丰富成为了C919外场试验队适航与构型中队的一员,但同时手中ARJ21项目的工作并没有放下。王睿既是工程中队的成员,也是项目管理中队的成员,每天办公室、机库间来回穿梭是常有的事。用他的话说,每天都在用一腔热血去努力实现C919的各项任务目标:“我们作为设计,到了这里,站在飞机的面前,就要主动负起责任,义无反顾地去了解飞机的方方面面,按要求完成好试验试飞任务。”

  在外场,不仅有希望自己能力能够尽快提升的年轻人,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骨干。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叶夏青总是骑着自行车往来于宿舍和试飞机库。他在试飞中队负责试飞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这项工作要在飞行之后进行。有的时候,等到当天的飞行结束拿到数据,已经是半夜。但是无论是半夜一两点,还是三四点拿到数据,叶夏青总能第一时间把工作做好。“我们做航空的,能遇上C919项目,有一种情结在里面,就跟着飞机来了。”在航空业做了20多年的邵义龙也是试飞中队的一员。在他看来,这么多年,有一种航空魂已经融入这些老航空人的骨子里,让他们愿意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

 

  ARJ21团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特别感谢ARJ21团队,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他们在阎良留下的精气神儿。”施晓良说,十年前ARJ21团队跟随ARJ21飞机来到阎良进行试验试飞工作时,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了一套外场试验试飞工作的工作模式。当ARJ21飞机取得TC证之后,团队成员将这些经验总结下来,编织出了一套工作手册。

  有了ARJ21项目的经验,C919团队在外场试验队出发前,就启动了工作手册的编制,借鉴ARJ21团队经验,结合C919实际确立工作流程、工作规范,从十年前的摸着石头过河变为提早谋划、顶层规划。项目管理中队的李翔回忆:“在来阎良之前,大队长戚学锋就带着我们在上飞院围绕这个手册开了很多次会,各个条线在一起讨论了很多次,现在初稿正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很快第一版就可以发布。”

  ARJ21项目留下的财富远不止一本手册。施晓良所负责的适航与构型中队在ARJ21项目之初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队伍,而是放在项目管理中进行。而ARJ21的经验让C919团队成员知道,适航与构型需要更多的人手和精力来进行管理,所以专门设下了一个组别。

  团队建制上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客服中队。刘彤曾经是ARJ21项目中负责客服团队工作的人。他坦言,10年前在阎良,对客服团队要怎么融入试验试飞中理解不深,想融入却不知道如何融入。而现在,作为客服团队的一名老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已深深印入自己的工作思维中。“在试验试飞现场,试飞团队就是我们的客户,他们对手册、大纲提出的意见建议就是客户的反馈,就是我们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现在的他,脑中对工作的开展有着清晰的规划。

 

  这是一个有爱的团队

  “这个小伙子是刚刚结婚过来了。那边那个小姑娘家里孩子生病回不去,邻居帮忙照顾。这个是我们小贺,一儿一女,儿子是哥哥,懂点事,跟爸爸视频哭着说想爸爸,女儿还小,视频看到爸爸傻笑……”一走进办公室,C919大型客机外场试验队临时党委书记沈伟就带着记者介绍起项目团队成员。因为远离上海,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临的“特殊情况”,反倒都有些不太好意思提起自己的困难。

  综合保障团队在试验队成立前就已经到阎良,沟通住宿事宜,联系车辆使用,布置办公室,采购电脑,搭建信息化。“这些是小事,但却是大家工作开展最需要的,我们要做在前面。”沈伟指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服务热线”告诉记者,每个办公室都会有这么个小贴示,里面列出了住宿办证、用车用水、摄影摄像、办公用品、网络运维这些基本的工作可以联系谁。“我们在这边常常要开视频会议,设备就一台,经常几个办公室轮流接着用。设备的连接什么的,大家就打网络运维小耿的电话,他专业,就来帮大家调试。”

  C919外场试验队临时党委表示,外场的工作开了个好头,接下来,要围绕“协同文化”建设,创团队,强能力;创铁军,打硬仗;创机制,强管理。2018年,任务更加繁重,试验队员们也没有退缩。正如制造中队刘超所说:“苦点儿累点儿无所谓,我们对公司建党百年‘三个一’目标有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

 

  》》》记者手记:

 

  贴着暖宝宝在飞机上干活儿

 

  外场苦不苦?到现场走一圈就知道了。C919飞机在阎良的机库没有供暖设备,待了一小会儿,记者情不自禁把身上的大衣裹得更紧,两只脚跺来跺去试图取暖。而这天,已经是阎良这个冬天比较温暖的一天。

  不少队员告诉记者,今年初阎良连降大雪,气温最低的时候达到-8℃。每天早上要在机库开会的李翔站上不到半个小时,就觉得被冻僵了,他无法想象制造团队的同事是怎么撑下来的:“制造团队的兄弟们上机干活儿,一干就好几个小时。虽然有很厚的工服大衣,但是上机操作不方便,他们都是脱了大衣去干活儿。”听到同事这么说的刘超有些不好意思:“制造团队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必须要面临这些困难,这些年一直这么过来了。今年大队还帮我们采购了暖宝宝,冷的时候大家就贴着暖宝宝上机干活儿,大家都感到很暖心。”

  在机库的办公室里,记者碰到了在C919大型客机首飞前“记者走一线”采访活动中的采访对象施晓良。半年多前在上海,他也是在飞机旁的办公桌上,与即将首飞的101架机一起工作。现在,施晓良常常在上海、西安之间来回跑,都是在围着飞机转。他觉得C919的首飞喜悦过后,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默默耕耘,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干大飞机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和挑战。“没有挑战,我们来这儿干嘛。”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