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脱贫攻坚 | 大飞机支教团:走上三尺讲台,播种爱和希望

2020-07-07 16:21 来源:中国商飞公司新闻中心

航空科普

 

  “飞机用英语怎么说?”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女同学站了起来,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没能说出马丁心中期待的那个正确答案。

  在站上宁夏西吉县什字中学八年级的讲台前,毕业于南航的马丁是中国商飞复材中心的一位员工。现在,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第二批大飞机支教团的一员。来之前,马丁对于自己能不能教好学生有过一些担心,但他未曾想到,孩子们的英语底子实在单薄。

 

  第一堂课从讲大飞机开始

  选择支教,有人是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有人是为了帮助边远山区的学子,有人是为了从小就有的教师梦……2019年的夏天刚刚开始,中国商飞正在招募第二批大飞机支教团,到宁夏西吉县支教一年。

  出身农村的马丁,曾在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于是毅然报了名。通过严格的面试选拔,在完成为期两周的教学培训之后,8月29日,大飞机支教团一行15人踏上了前往宁夏西吉的旅途。马丁的身份也变成了什字中学八年级的英语老师,兼第二批大飞机支教团团长。

  对于大部分支教团成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西吉。这个位于宁夏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带的西北县城,有着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美称。作为回族聚居区,地方风俗文化既有对阿拉伯风俗的传承,也有对其他民族风俗的汲取。而与这些不相称的,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以及匮乏的教育资源。

  回想起第一次来到兴平中学时的场景,来自上飞公司C919事业部的王志心里还有点发憷:“那时我坐在大巴车副驾驶的位置上,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前。路很窄,会车的时候,我看到自己脚下就是悬崖,当时就很惊恐,甚至想,以后再也不坐大巴车副驾驶了。”

  上飞公司项目管理部马瑞鹏8年前曾在大学时期,作为大学生支教团的一员来过西吉短期支教。与之前支教不同的是,大飞机项目管理员的身份为他的教学拓宽了思路。作为兴平中学七年级的语文老师,他的第一堂课,是从讲大飞机开始的。

  “一点不紧张那也不可能,但因为准备得比较充分,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就释然了。”马瑞鹏发现,把大飞机知识作为兴趣课堂融入到语文等主课的教学当中,能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能瞬间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事实上,这也是承袭了第一批大飞机支教团的做法。“我们把航空科普作为我们支教团的特色课程,给学生们讲基础的航空知识,激发他们对科技知识的兴趣。这是我们与这里的老师不同的地方。”

 

  上课45分钟,备课三小时

  除了带去大飞机科普知识,支教团还关注着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在来到西吉之前,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学校的用水尤其是洗澡的问题。当第一次走进兴平中学教职工宿舍,看到独立淋浴间时,王志松了口气。而作为支教团团长的马丁所到的什字中学条件就差了很多,不仅洗澡没那么方便,连最基本的饮水都是个问题。

  原来,什字中学常用水源取自井水,水质偏硬,一个新的烧水壶,没烧几次,壶底就已经结满了白垢。马丁决定上报县里。在中国商飞派驻西吉挂职干部张哲帮助下,什字中学开始实施“净水工程”,学校的饮水问题逐步得到了改善。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强,这里的人口素质以及学校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与8年前相比,马瑞鹏能直观感受到西吉在变得越来越好。

  但最让支教团队员们担心的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

  在出发前的交流培训会上,第一批支教回来的“前辈”们曾告诫过他们,当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千万要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但在正式任课之前,大部分支教团成员都不能理解他们所说的“基础薄弱”意味着什么,直到现实给他们“上了一课”。

  第一次月考结束,马丁所带的两个班平均成绩20.5分。很多学生只蒙选择题,作答题一个字也不写,甚至有学生只按“ABCD”的顺序写完了所有的选择题。“看到卷子的那一刻,我的心真是哇凉哇凉的。”此时他才认识到,来之前的那些目标和设想该调整了。

  已经有过心理建设的马瑞鹏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这里的孩子很难跟得上。”他只能根据班级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和上课节奏。现在,45分钟的课,他必须足足备课3小时才敢站上讲台。

  调整好心态后,支教团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们补一些拼音、算术、音标等基础知识,还自发成立了“商飞课外提高班”,利用休息时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训练。

  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时期,支教团还第一次做起了“网上直播教学”。“有些家庭的孩子有6个甚至10个,而家里只有一部手机能用,只能几个孩子一起听课,或者轮流用。”来自上飞院飞机设计支持工程技术所的朱健峰带的是九年级毕业班,对于孩子们在疫情期间落下的课程很是担心。直到3月25日九年级学生复课,他才一点一点把课补了回来。

 

  一座1800多公里长的“心桥”

  除了日常教学,家访也是支教团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

  王志和同是大飞机支教团的许铁沥胆子大,家访那天,两人一早就从学校出发,路上顺手拦了辆车,司机一听说是支教的老师,便热情地让他们坐上了车。中途下车,边走边拦,好不容易搭车坐到学生家所在的村口,绕着崎岖的山路走到学生家还花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去的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如果不搭车,估计到晚上都回不来。”回来路上,他们“幸运”地搭到了一辆载着货的“三蹦子”,两人一路蹲着回到了学校。

  而马瑞鹏去的地方近些,靠着两条腿,他走了一天做完家访。“收获很大,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于孩子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之后开展教学很有帮助。”

  在支教团成员们看来,支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他们的教学去帮助孩子们获得知识、提升成绩,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一代人认识大山之外的世界,教育这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点一点、循序渐进地去扭转和改变人们的观念。

  “他们现在还小,可能意识不到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为人父母之后,回想起我们现在说的这些,可能就会去鼓励和教育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这条路走出大山,一代就会比一代强。”对于西吉的未来,支教团队员顾家翊充满希望。

  如今,一年的支教生活已经过了大半,再过一个多月,这一批大飞机支教团的队员们就要离开西吉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首批大飞机支教团团长胡岳云也和记者分享了这一段特殊旅程带给他的成长与收获。现在的他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收到学生来自远方的问候,每隔一段时间他也会集中检查自己班班长马小燕的英语课文背诵情况。“选择支教,选择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圆了我的一个梦想,同时还有那么一两个学生记得,我很满足。”

  通过支教,大飞机支教团队员和1800公里之外的西吉孩子建起了一座“心桥”,播下爱和希望的种子。(郑小芳/文,马瑞鹏/图)

 

操场上讲题

 

家访路上

查看余下全文